每到夏天,手足口病和咽峡炎就成为妈妈们关注的重重重点,每每提到这两个名字,妈妈们都面露惊恐之色,这两个疾病真的有辣么可怕吗?应该怎样防范于未然?本期妈妈微课堂,妈妈网联合威露士请来了北京京都儿童医院的副院长张晓旭来担任主讲嘉宾,给大家讲解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相关问题,教你给孩子鉴别和预防这两大流行病。
一、孩子患上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原因
病因: 1.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柯萨奇病毒和EV71为主。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同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
特点: 咽峡炎、手足口病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1-3岁最为多见,6个月内婴儿罕见。手足口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6~8月份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根据国内外报道,每隔2~3年流行1次,孩子上幼儿园,上学的时候会出现一次小高峰。
二、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病学特点与症状
主要症状: 大多数患者: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部分患者: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少数患者: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发病周期: 潜伏期(3-5天):没任何症状,病毒大量复制;前驱期(1-2天):突发高热38-40度,伴食欲不振等;水痘期(2-3天):除高热,开始出现皮疹或疱疹;溃疡期:比较痛苦,因为皮疹或疱疹破溃。
咽峡炎和咽喉炎的鉴别诊断: 咽峡炎: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如系细菌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的咽峡炎,需要抗感染治疗,具体需要面诊临床医生,并做相关检验、检查。咽喉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多继发于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流感更多
三、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孩子发烧超过三天,需及时就诊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虽然属于自限性疾病,症状较轻的孩子一般一周左右痊愈,但少部分孩子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勤洗手,勤换衣 孩子新陈代谢快,身体排出的"脏东西"容易滞留在衣服上。 因此要勤洗手,勤换衣,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成人接触了手足口病毒同样可能感染,由于成人抵抗力强等原因,没有出现相关症状,但是已经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了,但内已经携带了该病毒并且也会向外排毒,传染给更多
别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注意消毒隔离 不建议孩子8岁以前到处旅行。外界传染性疾病多,但小孩的抵抗力低,容易感染疾病,所以要离人群混杂的地方远一些。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不要滥用药物 尤其不要滥用抗生素。已经感染病毒的情况下,服用抗生素不但没用,还会让孩子抵抗力更低。
其他护理要点(口腔护理、饮食护理) 发热的护理:很多的流行性疾病都会发热,发热要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高热惊厥的预防和紧急处理:高热惊厥后5%的孩子会发展为癫痫。高热惊厥不用把孩子裹得太严实,孩子"觉得冷"不一定真的"冷"更多
专家答疑
常见疑问
张晓旭专家:这可能不是手足口病,因为手足口病是病毒导致的,其中一个特征是高热。这可能是孩子的手把细菌摸到脸上了,而孩子的皮肤比较娇嫩或者本身属于过敏体质,所以皮肤发生了反应。
常见疑问
张晓旭专家:除了看孩子的口腔,还要看手脚,如果手上脚上没有疱疹则有可能是其他病毒感染。孩子反复得手足口病可能是因为孩子自身抵抗力比较弱。大宝的手足口病是有可能传染给二宝的。
常见疑问
张晓旭专家:手足口病有潜伏期、前驱期、除高热、溃疡期四个时期,患儿会在前驱期开始发热。如果孩子只是手上长水泡,其他地方没有长,而且没有发热,则可以不考虑手足口病。
常见疑问
张晓旭专家:手足口病是有预防疫苗的,但是目前没有统计过有效率数据,所以不能保证效果。
常见疑问
张晓旭专家:6~8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症状是发热、疱疹、溃疡和其他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妈妈可能看不到,比如孩子老是喜欢躺着、蹲着等被动体位,或者喊"头疼"。妈妈看到这些就要带孩子去检查。常规的洗手就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妈妈要用洗手液按照标准步骤来给孩子洗手,随便冲洗两下、不使用洗手液是没有用的。
常见疑问
张晓旭专家:没有这样的关联。得了咽峡炎不一定会得手足口病,两者只是同一种病毒引起的两种病症。但由于这两种病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炎,是有可能的。因为这些是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并发症,而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两者不互为并发症。
主编:伍恒州设计:黄振杰制作:郭伯豪